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心理健康 > 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

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

2023年04月03日 08:26:24 访问量:1961

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

什么是心理健康?

从广义上讲,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、持续的心理状态。从狭义上讲,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,生理、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,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。

具体表现为:身体、智力、情绪十分协调;适应环境,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;有幸福感;在工作和职业中,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,过有效率的生活。

心理健康的标准

著名心理学家(MASLOW)和密特尔曼(MITTELMAN)曾提出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:

1.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。

2.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,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。

3.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。

4.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触。

5.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。

6.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。

7.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
8.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
9.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,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。

10.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,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。

 

 

怎样培养健康的心理?

1.不断增进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和了解。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及人格,从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情绪稳定、意志坚强、人际关系和谐、社会适应性好、开朗乐观的人。

2.培养积极、稳定的情绪。情绪消极、易激动、喜怒无常、多愁善感、压抑、愤怒和悲观失望的人,常易发生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。因此,应当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,做到合理宣泄。

3.积极参加集体活动,主动与人交往。人有交际的需要。与同事、朋友正常友好交往,能使人消除孤独感,获得安全感和安慰感。个人苦闷的宣泄,使人心胸宽敞、心情愉快。

4.注意维护大脑健康。注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,避免过度用脑,特别要避免持续紧张的工作。做到劳逸结合、起居有常、饮食有节。

5.养成“凡事要思考,事后不后悔”的习惯。处理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,事先周密思考,才不致产生事后后悔的心理矛盾。

6.善于消除自己不良的情绪。不要使焦虑、忧愁、敌意及挫折感长期存在。

7.善于纠正自己非理性的观念。

8.不断调节自己的欲望,使其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。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,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,激励自己奋发向上。

9.善于独处。必要时能独自一人而不感到寂寞和自怜。

10.养成自我称赞、鼓励的习惯。在一个群体中,若得不到他人的称赞与鼓励,要会自我肯定、自我激励,才能使心理保持平衡。

 

编辑:王冰玉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三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
中华人民共和国 电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9042846号-1
联系地址:河南省驻马店市南海路南段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